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总结(2016年)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总结
——袁金声工作室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金声工作室于2014年获批进行建设。为整理、传承袁金声老专家的临床经验,探索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中医药人才培养,2014年底我院启动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现将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室基本情况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金声,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贵州省名中医,硕士生导师,省级优秀教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师从袁家玑、李昌源教授,发表《袁家玑救治消化系出血的经验》等30余篇论文,主编专著10余部,主持各级课题5项。工作室负责人谢敏,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系,从医24年,擅长治疗神经内科系统疾病诊治及亚健康调理,主持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近10篇。工作室成员中12人,现有高级职称8人,占比72.7%(其中2人为工作室培养后晋升高级职称),博士3人、硕士7人,硕博比为83.3%。
二、工作室建设情况
(一)工作室资金使用情况
医院高度重视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对工作室的建设实行二级管理制度,分管教学科研的副院长黄礼明教授带领科教部对工作室的建设给予指导、督查及协调工作,工作室负责人谢敏负责具体的传承工作。工作室的建设严格按照《建设项目任务书》及贵州省的名医工作室实施方案执行,目前工作室的建设经费构成为:中央财政拨款50万、单位配套15万,各渠道资金均已落实到位。医院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工作室的建设经费进行严格的审核,并于2015年开始实施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资金的有效、规范、合理使用。累计项目支出项,合计金额为元。
(二)项目执行情况
1、名老中医工作室功能区域建设和条件改善
(1)医院在医技综合4楼名医堂设立袁金声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示教诊室,面积近20m2,7楼设置了临床经验示教观摩室,面积近60m2。(已完成)
(2)名老中医示教观摩室由信息中心和设备部协调安装同步传送接收系统,能容纳30人的实时观摩。(已完成)
(3)名老中医资料室由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完成,在5楼设立金声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资料室,面积约12m2,目前在贵阳中医学院甲秀校区新建资料室面积近20m2。用于老中医专著、学术、论文等资料的收藏、整理和临床研究原始资料,档案的保存。建室前的论文资料由于袁金声专家退休及资料未归档,故资料搜集不完整到,其它资料按计划进行收集。(进行中)
(4)围绕工作室的建设需求,医院为工作购置了照相机、摄像及、录音笔、电脑等相关设备,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已完成)
2、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医院购买了“中医传承辅助平台2.5”,并在宣传部、信息中心的联合下,建立工作室网站,对袁金声名老中医药专家有关研究资料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名老中医典型医案、影像资料,名老中医专家继承工作成果及资源共享。(进行中)
3、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内涵建设
(1)对名老中医临床资料,重点是回顾性临床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提炼形成临床思想,目前发表论文2篇。同时,积极总结袁金声专家擅治的心血管、消化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进行中)
(2)开展课题研究由院科教部督促工作室负责人组织完成,以名老中医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集体智慧为依托结合名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重点选择名老中医药专家平时擅长治疗的冠心病、慢性胃炎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进行中)
(3)推广科研成果:在工作周期内,名老中医应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中医专家临床经验讲座活动,每月1-2次。(进行中)
4、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管理制度
袁金声工作室获建设以来,制订了工作室建设规划、日常管理、学习培训、跟师带教、资料收集整理、信息资料上传、经费使用管理及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已完成)
截止到2016年12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金声传承工作室”示诊室及示教室按文件要求基本达标,跟师笔记已按进度完成,但部分人员笔记内容空泛有待进一步改进。名医医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总结详实、实用性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院内制剂正在研究中,须进一步提高进度。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1、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袁金声传承工作室自开展工作以来,获得医院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跟师人员存在由于各自工作所限,未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室,出现笔记内容空泛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已分别进行谈话,严格执行考勤,必要时调整个别跟师人员,以期保证工作室按进度推进。
2、项目实施的社会效果、投入产出。工作室开展工作以来,进一步提高了名老中医的社会认知度,提高了跟师人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大部分跟师人员都能将袁金声老师的中医理论及养生调理应用到工作中,治疗效果较跟师前明显改善。目前正积极进行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的深入研究,拟形成院内协定处方、系统诊疗方案,更好地服务社会。
3、项目的后续工作安排和建议。我工作室要要尽快加强袁金声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整理、继承及创新,不断总结和探索跟师侍诊、面传口授的师承教学经验,完成传承团队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心脑血管、消化学科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发展。并积极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